城市应急管理,不妨引入“共享”思维
城市与人
将共享思维引入到城市应急管理中,本质上就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建设。
进入雨季以来,我国不少省市遭遇暴雨洪灾,多个城市发生严重内涝。许多地方频繁发布灾害预警,有的地方的受灾程度,达到或接近历史最高值。极端灾害天气频发,向城市的应急管理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。
可以看到,每逢极端天气来临,在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启动应急程序的同时,许多民众也立刻行动起来。他们在各类社交媒体上,或是发布自己所处位置的天气和交通情况,或是把积水地段拍照上传,很多外卖小哥和快递骑手,也热心地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发到网上。这些信息虽然零散,但对于公众了解具体地点的天气以及交通情况,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这样的景象已经越来越多。在赞赏公众爱心和热心的同时,相关部门如何因势利导,及时将公众的零散力量整合到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,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作用,使得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更加适应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要求,也成了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比如,目前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,它们的外卖骑手和快递小哥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,这类平台上集聚了海量的城市数据。假如能切实利用这类数据,发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价值,显然能为应急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强大支撑,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公共安全问题。
将共享精神引入到城市应急管理中,不只是信息的共享,其本质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建设。
在当前的移动互联时代,新的技术应用已为社会广泛参与提供了巨大的支撑。比如,目前城市里的网约车平台企业,当城市发生突发安全事件时,就可以利用它们的平台系统,指挥调度车辆支援以及人员、物资转运。
再比如,各大物流平台、相关产业与资源平台,都可以通过“互联网+”的方式,将各类资源整合、共享。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上,日本就通过大力发展自救、互助的应急体系,在灾难应对上发挥了巨大作用。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已大大普及,这也为各类社会力量、资源的发动、集聚、调度,以及构建广泛的应急管理网络,提供了更加有力便捷的支持。
目前,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。尤其在法制法规以及行政机构方面,已经形成相对成熟、流畅的运作流程。但如何优化行政力量“一枝独大”,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优势,搭建起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,依然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。
说得更具体些,很多城市利用内部行政资源,实现了与相邻兄弟城市的应急联动。但在社会资源的共享利用上,尚存在明显短板。而在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,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,必须多方配合才能建成。故而,在用“共享”思维为城市应急管理做乘法上,很多地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□徐冰(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)
责编: